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

米食文化推廣專題報告



飯團同樂會!
傳統米食文化推廣企畫書

主旨
建立國人對米食營養的健康正確觀念,穩定米食消費,維護農民收益及生態平衡。傳承米食文化要受到大眾重視或造成話題,必需貼近民心,最好是從日常所重視的話題來引起注意。現在的女性或想減肥的人都以為吃飯會讓體重上升,所以米飯的攝取量和民國75年相比減少近一半。其實少吃飯不但不能減肥反而容易產生饑餓感。

三、目的
照顧農民收益,傳承台灣米食,讓古早時代的米食文化意義融入生活禮俗教育。

四、活動對象
喜歡溫馨園遊會形態展場的民眾,園遊會裡有遊戲活動及傳統米食攤位,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遊。

五、辦法與活動程序
遊戲可以增加人與人的互動交流,透過遊戲傳達米食文化意函,則可達到加強米食文化印象的功能。動態方面利用遊戲帶動氣氛,靜態展場則介紹各式米食製品及米食運用在生命禮俗、歲時節慶的文化代表意義,現場需配有解說志工,利用故事方式介紹米食文化。
遊戲闖關:
第一關:領取「飯團同樂會護照」
「活動護照」的設計可以賦予與會民眾使命感並完成任務,在這個誘因下可使會場活動熱絡,也可從長輩口中聽到有關年節米食的代表意義,增加出遊者的聯繫交流。飯粒黏在臉上的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有,是一種趣味及吃飯時津津有味忘我的表現。將米飯、米食製品擬人化的圖案印成貼紙,讓參與民眾將貼紙黏在身體或衣服,會對於參加這個飯團同樂會產生認同感。護照裡有成為飯團團員的關卡認證欄,每過一關就可蓋上團長認證章,過關順序不限,完成所有關卡後可至服務中心兌換贈品或折價券。贈品是飯團團員徽章,折價券限於同樂會當日使用,用來購買同樂會裡販售的商品。
第二關:小時候戳戳樂」
在每格的格子裡放置紙條,紙條裡提出各式問題,目的是寓教於樂,以開心過關為原則,不刁難。題目舉例:好吃的粽子是用什麼米包的?
第三關「杯飯品嚐」
試飲杯裡裝入一口可食的飯量,加少許鰹魚香鬆或肉鬆品嚐。人員可以由志工媽媽或農會產銷班裡的農友擔任,介紹杯飯的米種與特性。在攤位裡也可以銷售精製包裝米,增加農友收益。
第四關:「開心農場」
稻作耕種過程與特色農田的介紹。將水稻的栽培過程印製成「尪仔標」的樣式,讓孩子動手排出正確的順序,藉以了解作物的生長過程。在遊戲裡產生互動進而形成意義是產生記憶深刻最有效的方法。

六、基本研究
台灣米食文化推廣勢在必行,台灣有「稻米王國」的美譽,稻米也是全球約20億人口的主食,其中有90%都在亞洲國家種植。每個人的生命禮俗和年度的歲時節慶所衍生出來的米食製品,若能在準備的過程中和家人、朋友分享意函,那麼對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的凝聚力影響會更深遠。

日常生活的食用米飯以及生命禮俗、歲食節慶的米食通常由家中的女性來準備,若在社區的交流中心每年定期舉辦米食系列食譜示範,並藉此機會傳遞文化和健康訊息,就可提昇米食在生活中的地位,而最實質的回饋應是培養全民的健康觀念。

七、產品計劃
由於生活形態的改變,家庭的組成型態以小家庭佔多數,許多應景的米食製品仍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但是卻少了米食文化的傳承與意義,因為連準備的人也不知道其含意,只知道跟著上一輩的人做,日子久了就很像只會「拿著香跟著別人到處拜」,你問他拜的是什麼神,所祈求的是什麼呢?他卻回答「不知道,跟著拜就對了」。

推廣米食文化可與稻米產銷班和農會合作,在各種米類包裝上印製精美米食典故與食譜,也可在各大賣場米食販售區製做大型POP傳遞訊息,落實米食文化生活化。

八、效益評估
日常生活裡老一輩流傳下來的「吃飯配菜」是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,現在卻有人怕胖或想減肥就「少吃白飯」,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容易產生飢餓感。其實「白飯」並不是造成肥胖的主因,想要保持良好體態,建立正確飲食觀念與養成運動習慣才是根本之道。

文化的傳承需要透過訊息的傳遞。台灣米食文化的象徵都是祝福與善意,每個人在一生中歷經的生命禮俗、歲時節慶,透過米食文化裡的含意,適當的表達關愛凝聚家庭的向心力,這也是一種維護社會善良風俗的好方法。


資料來源:行政院農委會http://www.coa.gov.tw/view.php?catid=2265